您的当前位置:声带白斑 > 患病危害 > 冬病夏治的脾胃虚寒
冬病夏治的脾胃虚寒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pf.39.net/bdfyy/bdfyc/180415/6169140.html
戊戌年
●
五月二十
二
冬病夏治
正当时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绿了芭蕉,红了樱桃。
绿荫幽,草胜香。
长夏自此,草木深广。
丁巳月
甲寅日
春夏养阳
●●●
每年的5月20—22日之间为小满,小满这天太阳黄经达到60°—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描绘过小满的由来:“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这个时节,夏熟作物的籽粒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只是小满。
这个节气代表了南方开始正式进入夏收夏种的季节。
进入夏季,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很容易缠上脾胃虚弱的人。因此,护脾胃是我们夏季治病、防病的重中之重,包括预防暑病、冬病夏治、补益养生三方面。
物
致
于
此
小
得
盈
满
暑湿攻击脾胃致食欲不振
小满节气过后,天气将更加炎热,降水开始增多。天气闷热潮湿,中医称之为“湿邪”。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人一到雨季就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
暑、湿的攻击对象通常是脾胃,脾在体内主要工作是消化食物、运送营养。一旦受到攻击,脾胃功能下降,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身体和其他器官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就会发生体力虚弱、食物消化不良,代谢的废物无法运送出去,出现食欲降低、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从而很大几率会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慢性肠炎、结肠溃疡等等消化系统问题。
冬病夏治"老胃病"
所谓“老胃病”,它包括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慢性胃肠病,发病率高,反复难愈。胃部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但是,很多人对胃病的认识不够,在诊断、治疗、调养以及预后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害怕等情绪。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对该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但不能改善萎缩病变。中医药是目前治疗萎缩性胃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很大一部分萎缩性胃炎可以达到逆转的效果。
夏日炎炎,正是冬病夏治时,冬病夏治治疗老胃病,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不妨一试。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临床表现主症为“痛、胀、呃”,胃脘冷痛,得食痛减,遇冷加重,饮食减少,呃逆,泛酸,大便时干时稀等症状,均属于人体脾肾阳虚范畴。所以,我们习惯简称为慢性胃病。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超过两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则发作有所减轻。
慢性胃病,病程反复周期长,病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转输功能失常,气机阻滞;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
所以,我们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和胃止痛,增强体质,而使来年胃肠病少发、轻发作乃至不发,即借助自然之元阳补体内之虚阳。
冬病夏治先调养好脾胃
冬为阴,夏为阳,虚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关节痛等的发病特点常常是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够在此类疾病相对处于缓解期的时候,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征,这就是冬病夏治。
然而,冬病夏治起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需要一个强健的脾胃。脾功能差,运化不利,精华物质则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即使吃了再多的补品、药品,也不能被身体很好地吸收,起不到应有的强身健体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虚不受补”。
因此,冬病在夏季调理治疗的第一步,就是健脾胃。调好了脾胃这个根本,使人体阳气充足,其他脏器就没有了虚寒的根源,才能有好转的基础,所谓“治病本”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人体脏器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理虚寒型脾胃疾病的最佳时机。此时艾灸,通过经络气血运行,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到达脾胃脏腑,令脾胃阳气回复,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正常,腹痛腹泻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小满注意健脾祛湿
1、健脾养胃,补气益阴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所以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如某些人已有疰夏、伤暑、暑湿、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症状出现,那么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注意针对性,辨证用膳,或补脾肺气虚,或气、阴双补。
2、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因人体在夏天津液消耗较多,所以夏天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并且因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所以应在日常多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中医认为,长夏在五脏中归于脾,也宜清补。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但应注意,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导致湿气易侵入人体。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就会积水为患,引起食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这样能够健脾和胃,脾健则其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
3、清心祛暑、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而心喜凉,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之外可适当多食些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人们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凉味酸食物为宜,尽量不吃辛辣温燥之物。不过应注意生食冷饮不宜过度,以免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