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声带白斑 > 患病危害 > 王孝深教授王胜资教授组稿朱奕喉癌的

王孝深教授王胜资教授组稿朱奕喉癌的



白癜风患者的就医误区 http://m.39.net/pf/a_4595530.html

本期执行主编

王孝深教授

复旦大医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世界华人肿瘤放疗协作组副秘书长兼常委

第一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

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年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

年美国ASTRO年会“最佳国际论文摘要奖”

应邀在naturereviewsclinicaloncology杂志发表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的经验(杂志年影响因子已达53.2)

编写美国放疗教科书clinicalradiationoncology第18章

王胜资教授

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年4月-年5月期间赴美国Jefferson大学肿瘤中心学习

年5月-8月在美国Temple大学肿瘤中心和FoxChase肿瘤中心学习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及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第5-7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和《实用肿瘤杂志》编委

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10部,主编著作2部

第一期

王孝深教授、王胜资教授力荐:《喉癌的综合治疗》

本文作者:复旦大医院朱奕

朱奕

复旦大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年美国MD医院放疗科访问学者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编专业书籍两本

主持及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正文如下

喉是上消化道的一个重要器官,涉及三个主要功能:吞咽、发声和呼吸。分为三个解剖区域:声门上,声门和声门下。喉癌是第二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其中声门型喉癌约占69%、声门上喉癌约占30%、声门下喉癌较为少见,约占1%。诊断时的平均患者年龄为65岁,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超过90%的患者有吸烟和(或)饮酒史,除此之外可能的病因还包括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遗传因素和饮食习惯等。全球癌症观察站报告了年全球总计17.7万例新增喉癌的发生和94,例喉癌患者死亡。基于SEER数据库年至年期间的数据,喉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只有60.7%,且尚未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期喉癌疗效肯定,然而不幸的是,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为局部晚期(T3,T4)疾病或是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其生存率通常只有50%。目前公认的治疗喉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治疗决策主要基于肿瘤的位置、组织病理学、分期、基线功能以及患者的意愿。

局部早期喉癌(Ⅰ-Ⅱ)

早期喉癌多数都发生在声带的内侧和上方,即声门型喉癌,持续的声音嘶哑是典型的临床症状。无论是手术或放射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其5年局控率T1N0在90%~95%左右,而T2N0在70%~80%左右。放射治疗目前公认的用于治疗Tis和T1声门喉癌的放疗剂量为分割剂量2.25Gy、两者总剂量分别为60.75Gy和63Gy。常规放疗时代对喉周围正常组织保护不够,尤其是咽缩肌,下颌下腺和甲状腺以及颈动脉的损伤而引起的晚期并发症(如吞咽困难、误吸、口腔干燥、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脑血管事件),然而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调强放射治疗(IMRT)、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等新技术的不断问世,目前的早期声门型喉癌在疗效不变的基础之上,大大的降低了治疗相关的毒性反应。MDAnderson肿瘤中心进行了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比较了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和IMRT技术对T1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晚期颈动脉毒副反应,中位随访68个月,在局控率和总体生存率(OS)方面并无差异,而在常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中,有4名患者(3%)发生了脑血管事件,此研究可能表明,IMRT技术可有效降低放疗后脑血管事件的风险。T2期喉癌涵盖了多种情况,常见为声门区肿块累及声门上区或声门上区肿块累及声门区,在治疗中需要根据肿瘤范围以及原发部位决定不同的照射区域以及淋巴引流区的治疗策略。RTOG95-12分析了例T2N0声门型喉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70Gy/35f的标准治疗组,另一组为超分割组,79.2Gy/66f,1.2Gy,bid。除部分淋巴结肿大外,未进行淋巴引流区的照射。中位随访7.9年后,超分割组的5年局部控制率较高(78%),而标准分割的5年局部控制率偏低(70%),无病生存期(DFS)和OS的无差异。超分割组的急性毒性反应高于标准治疗组。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报告了他们在T2N0喉癌治疗方面的经验,在IMRT治疗过程中,GTV是根据内窥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扩大5毫米组成大剂量CTV区域,再增加5毫米组成低剂量的CTV区域。患者接受了60Gy/25f的低剂量治疗或在5.5-6周内完成66-70Gy/33-35f的治疗,3年随访显示局控率加速IMRT/IGRT喉组优于IMRT/IGRT喉超分割组优于IMRT/IGRT骨超分割(89%vs80%vs70%)。当前推荐的治疗T2声门型喉癌(非大块,正常的声带活动度;T2a期)的放疗总剂量为65.25Gy,分割剂量为2.25Gy或70Gy/35f。对于有不利因素的T2声门型喉癌,可考虑加速超分割或同步放化疗。手术治疗对于局部早期的声门型喉癌,保喉激光手术和放疗均取得肯定的疗效,如何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内镜治疗的技术、放疗医生的经验以及患者的意愿。来自芬兰的一项研究,入组60名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分别进行了激光手术和放疗,疗效及发声功能并无差异,在激光治疗组患者疗后的呼吸功能受到一些影响。早期声门型喉癌区域内淋巴结转移率罕见,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考虑保喉手术或是放化联合治疗。而早期声门上型喉癌,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或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根据指南推荐在初始治疗中无论首选放疗还是保喉手术都要结合颈部治疗,包括Ⅱ-Ⅳ区的颈部淋巴结,目前对于两种治疗手段的优劣并无前瞻研究,但多项回顾性研究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其局控率T1为73%-%、T2也达到60%-89%。年指南中更新且作为I类推荐提到,对于早期喉癌,如果不能确定手术后的肿瘤边缘或在手术未进行时就考虑到术后需要补充放疗,就不推荐首选手术,认为这是一个弊大于利的做法。总体而言,早期喉癌,无论是声门型或声门上型,其疗效都非常肯定,初次治疗非常重要,如何选择治疗方式以及降低疗后毒性反应是目前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ljw.com/hbwh/1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