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声带白斑 > 饮食调养 > 鹰飞百望观鸟爱好者孙琰捐赠猛禽图片展示

鹰飞百望观鸟爱好者孙琰捐赠猛禽图片展示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鹰代表了勇气、坚韧、威严、刚正、自由、力量和胜利,被称为“苍穹之王”和“空中霸主”。

今天我们从孙琰女士捐赠的近三年拍摄于百望山的鹰科猛禽照片,了解这些空中霸主,感受它们大鹏展翅的豪迈气概!

鹰科

鹰科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鹰形目中的一个科,是鹰形目鸟类两个最大的科之一。

一、靴隼雕

靴隼雕(学名:Hieraaetuspennatus):鹰科的中型鹰类,别名“小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靴隼雕。拍摄于年5月10日

Q1

形态特征

全长约40-53厘米,头、颈白色沾棕,纵贯以暗褐色轴纹,眉纹黑色。上体褐色具黑色和皮黄色杂斑,两翼及尾褐色。初级飞羽黑色,翅下覆羽白色,尾灰褐色,先端色较浅,有4-5条不明显的深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褐色纵纹,腿上覆羽有棕色杂斑,跗跖淡黄色。胸棕色(深色型)或淡皮黄色(浅色型),无冠羽,腿被羽。尾下色浅。虹膜褐色,嘴苍灰色,蜡膜和趾淡黄色,爪黑色。

Q2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0-m的荒漠、山地森林、草原、绿洲。常常在天空中往复盘旋,飞翔速度很快。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非洲、欧亚大陆的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北部。主要以啮齿动物,野兔、小鸟、幼鸟、爬行动物为食。

靴隼雕。拍摄于年5月10日

靴隼雕飞行技巧高超,有力而迅速,有时也在空中翱翔和滑翔,滑翔时两翅微向前举,翼角弯向后,翅呈半叠状。

靴隼雕。拍摄于年5月17日

靴隼雕常单独活动,迁徙期间亦成群。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靴隼雕的报告共计16次,时间分布为4月9次、5月7次。

二、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ptilorhynchus):又称东方蜂鹰、八角鹰、雕头鹰、蜜鹰。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凤头蜂鹰雄鸟。拍摄于年5月11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克。头后及枕部羽毛狭长,形成短羽冠,常明显露出。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具对比性浅色喉块,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

Q2

栖息环境

通常栖息于密林中,一般筑巢于大而多叶的树上,繁殖期为4-6月。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中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至萨哈林岛,日本和朝鲜,越冬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部分留居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尤喜食蜂类,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它蜂类为食,也吃其它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

凤头蜂鹰深色型雌鸟。拍摄于年5月8日

凤头蜂鹰的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羽的数条暗色宽带斑,可以同其它猛禽相区别。它的羽冠看上去像在头顶戴了一尊“凤冠”,凤头蜂鹰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凤头蜂鹰淡色型雄鸟。拍摄于年5月8日

凤头蜂鹰是世界上色型最多的猛禽之一,甚至一窝孵出来的幼鸟都有不同的色型。

凤头蜂鹰雌鸟拟态蛇雕。拍摄于年5月16日

凤头蜂鹰与自然界中别的猛禽相比,显得十分弱小,经常被金雕等一些猛禽攻击,甚至被捕杀。为了应对风险,蜂鹰逐渐进化出“拟态”机制,让天敌误以为是鵟、雕、鹗等其它体型相似的猛禽,而不敢下手。目前已知的拟态色型很多,比如拟乌雕色型、拟白腹隼雕色型、拟蛇雕色型、拟鹰雕色型等。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凤头蜂鹰的报告共计85次,时间分布为4月3次、5月37次、9月30次和10月15次。

三、黑鸢

黑鸢(学名:Milvusmigrans)是一种中型猛禽,别名鸢,共有7个亚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黑鸢亚成鸟。拍摄于年5月7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54-69厘米。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雌鸟显著大于雄鸟。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黄绿色,爪黑色。

Q2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偶尔也出现在米以上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一直到澳大利亚。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

黑鸢俗名老鹰,为猛禽中为数不多的群居类型,食性多样,而且比较亲人,经常群居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场所。

黑鸢成鸟。拍摄于年9月14日

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形成翼下一大型白色斑,飞翔时极为醒目。同时黑鸢的尾羽中间凹陷,这样的尾部可以使它们灵活的控制身体姿态,在飞行时精确地做出扑食动作。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黑鸢的报告共计80次,时间分布为3月9次、4月29次、5月8次、9月18次和10月16次。

四、普通鵟

普通鵟(学名:Buteobuteo)属中型猛禽,别称鸡母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普通鵟。拍摄于年4月9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50-59厘米。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淡色型)或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散开呈扇形。

Q2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欧亚大陆,往东到远东、朝鲜和日本;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最南可到南非和马来半岛。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

普通鵟翅膀上具有明显的“腕斑”这一该属猛禽重要识别特征,就是它们腕部有两个很大的深色斑块,与翼下整体的浅色背景形成对比,即使在很远的距离,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

普通鵟。拍摄于年4月2日

普通鵟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普通鵟的报告共计次,时间分布为3月28次、4月78次、5月14次、9月11次和10月54次。

五、灰脸鵟鹰

灰脸鵟鹰(学名:Butasturindicus)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别名灰面鹞,是一种中型猛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灰脸鵟鹰成鸟。拍摄于年4月6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39-46厘米,体重-克。上体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为灰褐色,上面具有3道宽的黑褐色横斑。脸颊和耳区为灰色,眼先和喉部均为白色,较为明显,喉部还具有宽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胸部以下为白色,具有较密的棕褐色横斑。它的眼睛为黄色,嘴为黑色,嘴基部和蜡膜为橙黄色,跗跖和趾为黄色,爪为角黑色。

Q2

栖息环境

灰脸鵟鹰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山林地带,秋冬季节则大多栖息于林缘、山地、丘陵、草地、农田和村屯附近等较为开阔的地区,有时也出现在荒漠和河谷地带。

Q3

分布与食物

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主要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大的昆虫和动物尸体,食性非常广泛,具有更广的生态位宽度。

鵟鹰属猛禽在全世界范围内现有四种,其中灰脸鵟鹰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体型最大的一种,翼展可以达到厘米。

灰脸鵟鹰亚成鸟。拍摄于年5月16日

灰脸鵟鹰是北京常见的旅鸟,它们经常集群迁移,秋季从9月初到10月中下旬为迁徙高峰期,它们如流淌的“鹰河”,巍然壮观。

六、白腹鹞

白腹鹞(学名:Circusspilonotus)鹞属中型猛禽,别名泽鹞、白尾巴根子。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白腹鹞雄鸟。拍摄于年4月12日

Q1

行态特征

体长50-60厘米,雄鸟头顶至上背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上体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斑点,外侧覆羽和飞羽银灰色,初级飞羽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银灰色,外侧尾羽内哃白色。下体近白色,微缀皮黄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纵纹。雌鸟暗褐色,头顶至后颈皮黄白色,具锈色纵纹;飞羽暗褐色,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内哃肉桂色。幼鸟暗褐色,头顶和喉皮黄白色。

Q2

栖息环境

栖息和活动在沼泽、芦苇塘、江河与湖泊沿岸等较潮湿而开阔的地方。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亚洲东部,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往东到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向南经蒙古、中国、印度、东南亚到大洋洲。主要以小型鸟类、啮齿类、蛙、蜥蜴、小型蛇类和大的昆虫为食,有时也在水面捕食各种中小型水鸟如鸊鷉、野鸭、幼鸭和地上的雉类、鹑类及野兔等动物,也有报告吃死尸和腐肉,有时也盗食其它鸟类的卵和幼雏。

白腹鹞被鸟界喻为“湿地窃贼、杀手”,根据新疆鸟友在新疆动物学会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上公布的观测调查成果,白腹鹞在抚育后代期间,一只雄性白腹鹞几乎每天都会猎杀30多只其它幼鸟,来喂养自己的“宝宝”。

白腹鹞雄鸟。拍摄于年4月26日

白腹鹞处于湿地生态链的重要的环节,它的存在意味着食物链趋于完整。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白腹鹞的报告共计45次,时间分布为4月27次、5月7次、9月7次和10月4次。

七、鹊鹞

鹊鹞(学名:Circusmelanoleucos):是一种中型猛禽,别名喜鹊鹞、喜鹊鹰、黑白尾鹞、花泽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鹊鹞雄鸟。拍摄于年4月29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42-48厘米,体重-克。两翼细长的鹞。体色比较独特,与其他鹞类不同,头部、颈部、背部和胸部均为黑色,尾上的覆羽为白色,尾羽为灰色,翅膀上有白斑,下胸部至尾下覆羽和腋羽为白色,站立时外形很像喜鹊,所以得名。虹膜黄色,嘴黑色或暗铅蓝灰色,下嘴基部黄绿色,蜡膜也为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橙黄色。

Q2

栖息环境

栖息和活动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旷野、河谷、沼泽、林缘和林中路边灌丛和沼泽草地,繁殖期后有时也出没于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的草地和丛林。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俄罗斯、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主要以小鸟、鼠类、林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

鹊鹞雌鸟。拍摄于年4月29日

鹊鹞雌鸟上体褐色沾灰并具纵纹,腰白色,尾具有横斑,下体皮黄色,飞羽下面具有近黑色横斑。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鹊鹞的报告共计27次,时间分布为4月9次、5月7次、9月6次和10月5次。

八、苍鹰

苍鹰(学名:Accipitergentilis)中小型猛禽,别名鹰、牙鹰、黄鹰、鹞鹰、元鹰。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苍鹰成鸟。拍摄于年9月29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约1.3米。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Q2

栖息环境

栖息于疏林、林缘和灌丛地带。次生林中也较常见。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区、北非洲。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

苍鹰是一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猛禽,也是鹰属猛禽中体型最大的一个物种。成年的雌性苍鹰翼展可达厘米以上。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多为过路鸟。迁徙时间春季在3-4月,秋季在10-11月。苍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约占47%,鸟类占38%,其它如蛇类等占15%。 

苍鹰亚成鸟。拍摄于年4月6日

苍鹰亚成鸟腹部底色暗黄,布满棕色纵纹,区别于其它鹰属猛禽,这个阶段的苍鹰还有一个俗名—黄鹰。

苍鹰幼鸟。拍摄于年10月22日

苍鹰是森林中肉食性猛禽,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 

苍鹰。拍摄于年10月5日

体重虽然比中型猛禽要轻五分之一左右,但速度要快3倍以上,苍鹰时速公里,捕食猎物的特点是快、准、狠、猛,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苍鹰的报告共计88次,时间分布为3月5次、4月26次、9月11次和10月46次。

九、白尾鹞

白尾鹞(学名:Circuscyaneus):别称灰泽鹞、灰鹰、白抓、灰鹞、鸡鸟,属中型猛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白尾鹞雌鸟。拍摄于年10月5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41-53厘米。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和黑色的翅尖亦形成鲜明对比。雌鸟上体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

Q2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Q3

分布与食物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美,往南至墨西哥;越冬于欧洲南部、西部、北非、伊朗、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日本。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白尾鹞在北京多为旅鸟,有少量夏候鸟和冬候鸟。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白尾鹞的报告共计22次,时间分布为3月5次、4月5次、5月1次、9月1次和10月10次。

十、雀鹰

雀鹰(学名:Accipiternisus)属于小型猛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雀鹰。拍摄于年4月26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30-41厘米。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

Q2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Q3

分布与食物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美,往南至墨西哥;越冬于欧洲南部、西部、北非、伊朗、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日本。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

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在草地上空滑翔,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

雀鹰。拍摄于年4月26日

雀鹰是北京最常见的鹰形目猛禽,在北京留居类型丰富,一年四季都可见到。

雀鹰亚成鸟。拍摄于年10月21日

在迁移季节,雀鹰通常三三两两结伴迁飞,从迁移季开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雀鹰的报告共计次,时间分布为3月20次、4月75次、5月22次、9月35次和10月56次。

十一、日本松雀鹰

日本松雀鹰(学名:Accipitergularis)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小型猛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日本松雀鹰。拍摄于年5月10日

Q1

形态特征

体长23-33厘米,体重75-克,雌鸟比雄鸟体形大。外形和羽色很像松雀鹰,但喉部中央的黑纹较为细窄,不似松雀鹰那样宽而粗。翅下的覆羽为白色而具有灰色的斑点,而松雀鹰翅下覆羽为棕色;另外日本松雀鹰的腋下的羽毛为白色而具有灰色横斑,而松雀鹰的腋羽为棕色而具有黑色横斑。日本松雀鹰雄鸟的虹膜为深红色,雌鸟则为黄色。嘴为石板蓝色,尖端黑色。脚为黄色,爪为黑色。

Q2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在林缘和疏林地带,是典型的森林猛禽。白天活动,喜欢出入于林中溪流和沟谷地带。

Q3

分布与食物

分布于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澳门、马来西亚、蒙古、缅甸、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主要以山雀、莺类等小型鸟类为食,也吃昆虫、蜥蜴、石龙子等小型爬行动物。

日本松雀鹰亲鸟在孵卵期间有强烈的护巢行为,当发现有人进入巢区时常表现出向人攻击的姿势或俯冲过来。

日本松雀鹰雄鸟。拍摄于年5月13日

日本松雀鹰振翼迅速,结群迁徙。两翅鼓动甚快,常在快速鼓翼飞翔之后进行一段直线滑翔。

查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APP,收到关于百望山日本松雀鹰的报告共计66次,时间分布为4月8次、5月31次、9月16次和10月11次。

百望山作为京西重要的自然保护地,也是猛禽迁徙的重要通道。猛禽处于能量金字塔的顶端,对动物群落有很强的调控作用,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让我们学习鹰的浩然正气,奋发向上,为猛禽迁徙创造良好的生境,共同保护天空霸主,让鹰击长空的美好画面永驻。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张鹏.天空王者—飞过北京上空的猛禽.中国林业出版社。

3、陈夏富.你才是喜鹊呢!我是鹊鹞.林业与生态。

关于征集园林绿化文史资料的启事

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处(园林绿化文史中心)负责园林绿化文史资料的收集征集、研究整理、存储保管、开发利用等工作。

现面向公众征集:

反映北京市园林绿化和美化的照片、图书、文献、影像资料、书信、实物等。

用途说明:

捐赠人所捐赠的资料和实物将作为重要的北京园林绿化文史资源,用于展陈、研究和收藏。

捐赠资料经选用后,我们将向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

欢迎您联系我们:

—?

邮箱:yllhwszx

.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ljw.com/ystl/10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