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声带白斑 > 饮食调养 > 父与子共患咽喉反流疾病
父与子共患咽喉反流疾病
来源: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战秀岚
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咽喉部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研究显示,耳鼻咽喉科就诊的患者中5~10%存在咽喉反流的症状和体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咽异物感、咳嗽、声嘶、咽喉痛、吞咽困难等咽喉部症状,并可进一步导致喉部黏膜角化、喉部狭窄、喉部肉芽增生、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甚至癌前病变的形成,给患者工作、生活、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早在年,Cherry通过抗酸治疗3例咽喉接触性喉溃疡患者,证实了咽喉疾病与胃食管反流(GER)之问的关系。
下面介绍我科年就诊2例病例:
父亲刘XX:54岁,北京人。反酸症状10余年,酸液可返至口中,饭后频发,近1年无明显诱因加重,且渐出现咽部异物感,9个前行“声带肿物切除术”后常有声音嘶哑。胃胀3年,偶有剑突下烧灼感,无明显反食。就诊于XX医院行胃镜、24小时阻抗等检查提示“胃食管反流病”,服用“耐信、莫沙必利、达喜”反酸症状有所缓解。既往史:11个月前行鼻息肉切除术;9个月前行声带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鳞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变”。辅助检查:胃镜:1.胃多发息肉2.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3.十二指肠球炎。24小时咽喉反流:阳性,直立位RYAN评分高于正常。24小时阻抗:DeMeester积分2.8,反酸与酸反流有相关性。食管测压:LES压力静息压及IRP正常,食管收缩正常。
儿子刘X:24岁,北京人。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反复发作,频繁清嗓,无咽干、咽痛。无明显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喉镜检测示左侧披裂内侧肉芽样肿物,规律服用2个月“耐信、莫沙必利、达喜”后咽部异物感明显缓解,复查喉镜见肿物消退。停药后又渐出现异物感,再次复查喉镜示左侧披裂白斑。既往史:4医院行鼻中隔偏曲手术。辅助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裂孔功能障碍。食管测压:LES静息压及IRP正常,食管收缩基本正常。24小时阻抗:DeMeester积分0.2,非酸反流9次。
父子同时入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检验,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分别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修补术+胃底折叠术”治疗,术后随访咽喉部症状尤其咽部异物感改善明显。
讨论:咽喉反流是因胃酸反流至咽喉部而导致声嘶、清嗓动作、咽部异物感、慢性咳嗽、多痰等咽喉不适的临床症候群。其原理是胃内容物通过食管上括约肌进入喉咽部,由于咽喉局部组织缺乏足够的细胞保护机制,导致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及局部赘生物形成。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或其他消化液成分可能对声带黏膜上皮产生慢性刺激,使其发生角化、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且喉部黏膜较食管黏膜更易受到反流消化液的损伤。目前关于咽喉反流治疗,对单纯的慢性咽喉炎,首先要改变生活习惯,平衡饮食,少食多餐,避免酒精、烟、咖啡因、巧克力、可乐等刺激性饮食,配合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治疗;对药物控制不佳者可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吴继敏简介: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副主编,多家医学杂志编委。专注于胃食管反流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参与组建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科,擅长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腹腔镜heller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其它腹腔镜手术,还擅长胃镜下Stretta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特别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两千余例,病例数居国内首位,形成规模化和专科化效应,并形成一整套针对各种类型反流采取的综合治疗模式。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