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声带白斑 > 主要症状 > 唯变不变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再谈剂

唯变不变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再谈剂



导读许多临床医师在用药时固守习惯,某味药的用量往往固定不变,但实际上,除了辩证与用方非常重要,常被我们忽视的剂量也致关重要。“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此言多次被撰写成文,足见其重要性。看此文从“变”的角度解读剂量。

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与剂量不无关系。故一代宗师岳美中曾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一般而言,凡急重病症或体质壮实者,药味较少而用量要足;慢病轻症或年老体弱者,药味稍多而用量宜轻。若以药之质地而言,凡药物滋腻、质重者用量要重;而轻扬、质薄者用量宜轻。即便同一种药物,也因病情、病势不同而用量各异,如柴胡大剂量可解表清热,用于急性外感热病;中剂量能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证;小剂量则升阳举陷,用于清阳不升者。

若以药之“动”、“静”而言,“静药”用量宜大,“动药”用量宜小。前者如熟地、枸杞、党参、白术之属,后者如柴胡、广香、薄荷、全蝎之类。因补养之“静药”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即奏效。

在中医方剂里,用同样的药物,仅用量不同而主治有异,甚至方名都不同。如同是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之方,重用大黄为君者称之为小承气汤,重用厚朴为君者称之为厚朴三物汤,前者用以治疗阳明腑实证,后者用来治疗腹满便秘者。

对于不同剂型,用量也应有所不同。汤剂用量较大,散剂用量较小,丸剂用量最小。所谓“汤者,荡也,去病最速;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

问题难就难在用量上:如果地黄、山茱萸用重了便出现腹泻;如果附子、肉桂稍重点儿,则会口干咽痛。为此,每次都要与其慎重分析,权衡后方敢下笔,力求找到平衡点。

鉴此,足见临证时以“壮水之主”抑或“益火之源”,有时仅取决于量,二者孰重孰轻,诚若天平称物,实难权衡尔!

一般人都认为凡药皆有固定的量,不能少于此量也不能多于此量,这是受现代科学影响所致,不光一般人有这种认识,很多医生也是这样,甚至药典也规定每药用量范围。其实药量不能固定的,不能是死的,应该是活的,不能有千篇一律的标准,就像饮酒,有的人千杯不醉,有的人一杯击倒,就是同一个人有时候能喝半斤,有时候二两即醉,岂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其实各种所谓的标准也是一样的,不能死掯。听老师讲课说到一个病人,医院诊断是高血压,服降压药血压降到/80mmhg,但头晕不见好转,辗转不愈,后来病人看血压一直正常就停了降压药,一停了头就不晕了,医院量血压,血压/90mmhg医生说又高了,赶紧又吃上降压药。一吃上第二天头又晕了,一量血压/80mmhg,反复很多次,医生才知道/90mmhg才是这个人的正常血压。

我一个同学,血压90/60mmhg,自以为低于标准很多,欲服药提升,我反复解释始终不能相信自己血压正常,仍固执的以为自己身体不正常需要治疗,后有医生逢迎其意参芪虫草迭进,多维元素,氨基酸蛋白粉等频服,剥银数万竟无寸功。此君是工程师啊,死啃标准不知变通,是深受现代科技影响啊。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1.艾叶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2.槟榔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g。

3.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4.浙贝母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5.半夏

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6.薄荷

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7.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8.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惯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

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

9.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10.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胡,柴胡10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柴胡:

轻剂---2~5g用于升举阳气;

中剂---10克左右疏肝解郁;

重剂---20克以上透表泄热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转发一次,可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免费查询中医秘方

点击本文标题下,“A中医偏方养生宝典”







































怎样治愈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ljw.com/zyzz/1278.html